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其主要表现特征的各种疾病。传统上常将血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及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是指人体其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变。
在实际工作中又将血液病分类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凝血疾病、淋巴瘤及其它。红细胞疾病包括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白细胞疾病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各种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出血和凝血疾病包括血管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血液病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目前实验检查方法有: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细胞组织学检查,染色体检查,造血细胞培养检查,血液生化免疫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骨髓穿刺检查是血液病最基本、最主要的检查诊断方法,其临床应用广泛。当临床出现贫血、出血、发热、反应感染、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黄疸、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肾功能异常及血常规异常时,应考虑做骨髓检查,以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骨髓穿刺检查一般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
血液病治疗依据不同病种采取不一样治疗方法,如白血病可用化疗、骨髓移植、免疫治疗等,营养性贫血,如缺铁贫、巨幼贫可分别补充造血物质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建议疑似血液病患者应到血液专科就诊,做到早诊断,及时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许多因素与其发病有关,广大民众如何预防这类疾病,专家提出几点注意:
1.合理饮食:饮食上提倡营养均衡,合理搭配,少食油炸肥腻、腌菜、熏烤的肉、鱼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水果蔬菜食用前要反复清洗,尽量把化肥、农药的残留量降至最低限度。
2.情绪要乐观:负面情绪使人体免疫机能低下,易引起各种疾病。癌肿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情绪内蕴的人,因此要常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集体活动,且学会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自己。
3.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放射线对造血功能有害,要避免接触过多X射线及其它有害的放射线,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孕妇及孕幼儿尤其要避免过多接触放射线。
4.预防感染:感染易引起血液异常,特别是病毒感染,如T细胞病毒可引T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EB病毒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5.防止居室装修的毒害:房子装修中使用的化学涂料中含苯、二甲苯、甲醛等有毒物质,短期内不易消失,极易引起血液病,因此房子装修后不要急于入住,通风半年再住为好。
6.避免药源性伤害:一些药物如安乃近、已双吗琳、氯霉素、保泰松、免疫抑制剂等也会造成血液病,建议慎重使用,避免滥用。
7.其它:有报道染发剂对造血系统有影响,尽量少用或不用染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