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377-62183269
0377-62189120
脾功能亢进症
脾功能亢进症(Hypersplenism,简称脾亢)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脾亢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级疾病是否为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为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继发性脾亢一般有较明确的病因。如急、慢性感染伴脾肿大,门脉高压症,脾脏增生性疾病及脾脏肿瘤,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免疫性疾病等。
脾亢的发病机理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1.过分阻留和吞噬学说:“正常人脾内并无红细胞或白细胞的贮藏作用,但约1/3血小板及部分淋巴细胞却被阻留在脾脏,当脾脏有病理性肿大时,不但更多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在脾内滞留,而且也可有30%以上的红细胞在脾内滞留,红细胞受到缺氧,酸度增高及缺少葡萄糖等各种代谢性障碍,亦受到机械性的损伤及免疫抗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损伤的细胞或血液中的异物增加了脾窦吞噬细胞的作用,导致脾脏蛋壳-巨噬细胞系进一步增殖,使脾脏更加肿大,因而使更多的受损细胞破坏加重,以致在红细胞破坏与脾脏增殖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2.体液(激素)学说:脾脏可能分泌某种内分泌素,以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释放和成熟,但迄今未能证实确有这种内分泌素的存在。3.自身免疫学说:认为脾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脾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发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具有破坏自身血细胞的作用。
中医学中脾亢属“癥机”范畴。《景岳全书积聚论治》曰:“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指出了积证有形,固定不移的证候特征。
本病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寒湿侵袭,病后体虚,或黄疸、等经久不愈,使脏腑失和,阻滞气机,淤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诸病源侯论》中曰:“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滞,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说明虚劳亦能致积。本病发病的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脉络阻塞,结而成块,则成积证。在病变过程中,气滞可致血瘀,血瘀亦可阴滞气机,使气滞愈甚,如此互为因果,相互为害,交滞淤积,以致本病日益为甚。
对于本病,首先应详审病机,为论治提供前提。一般来讲,应辩积证初、中、末三期。积之初起,多以邪实为主,若失治,误治,病邪日甚,则可伤及人体的正气,导致正虚,从而形成虚实错杂的病机。临证可根据其积块的形表征及正气的盛衰分为初中末三期以便进行适宜的论治。根据其病程发展,积一般可分气滞血阻,气结血瘀。正虚淤结等三型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