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377-62183269
0377-62189120
(1)感染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于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麻疹等。迁延性肝炎特别是肝脾肿大者常有粒细胞减少,血中可见到少数异型淋巴细胞。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及粟粒型肺结核等均可出现粒细胞减少症。原虫感染者以疟疾为多见,特别是反复发作及伴有脾肿大者。黑热病常有粒细胞减少及坏疽性口腔炎,但在我国现已基本消失。
(2)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般发生在中年人,常因反复用药,有时药剂量很少就引起严重粒细胞减少。国内报告以氯(合)霉素、磺胺、复方阿斯匹林为多,其中以氯(合)霉索为突出。
(3)放射线性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线对粒细胞影响程度与剂量有明显关系。立于不败之地放射线对粒细胞作用的机制:一为杀死敏感的造血细胞和成熟粒细胞;二是引起细胞染色体的严重受伤,不仅使粒细胞数减少,而且使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胞核碎裂、溶解及棘突形成。
(4)脾性粒细胞减少症:这是脾功能亢进的表现。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肿大脾脏的脾窦扩张,使白细胞过多的滞留和被破坏。
(5)获得性免役性粒细胞减少症: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均可有粒细胞减少。血清中可查到抗白细胞抗体,使白细胞发生凝集而被肝、脾、肺等器官破坏。
(6)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分为两型:①婴儿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家庭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遗传,发病较晚,可有发作性粒细胞减少,发作期可并发感染。
(7)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由于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同,母体内产生白细胞凝集素,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白细胞大量破坏,在出生后6~12周内,白细胞明显减少,常合并感染,经几个月后可逐渐恢复。
(8)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婴幼儿为主,呈周期性粒细胞减少,每15~30天发作1次,一般3~4天即可恢复。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清楚。
(9)慢性原因不明性粒细胞减少症:多发生于成年女性,一般临床症状很少,多数为偶然发现,有的患者呈神经衰弱表现。
(10)骨髓病性粒细胞减少症: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治疗方法(1)白细胞减少症:除治疗病因外,应根据不同患者及发病原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若不论其病因、发病机理如何,只用促白细胞生成药,则不能取得满意效果。
(2)防治感染:粒细胞减少症常并发感染,而发生感染后不仅可加重粒细胞减少症的病情而且常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必须加以防治。局部有炎症者,应加强对局部的处理,如口腔炎症应经常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洗必泰液漱口,全身应当给予抗菌药物,但药物的选择既要考虑其疗效,又要考虑是否能加重粒细胞减少症。对于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感染较严重患者,应输入新鲜血或白细胞悬液,以增加白细胞的防御能力,但输血或白细胞不宜反复输注,以免产生白细胞凝集素。
(3)急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必须积极抢救,严密观察,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加强预防感染措施。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学无此病名,据其主症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似属中医学“气血虚”、“虚损”、“温病”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白细胞减少症乃由先先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素体亏损或外感病邪;或久病误治,或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或药物所伤导致气血俱虚,阴阳失和,脏腑亏损。中医认为“血为水谷之精华,生化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脾虚则不健运,血之生化无源,食欲差,消瘦,乏力。肾主骨,生髓,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若肾虚则髓不得满。血不能化。肾虚则髓空,腰膝酸软,遗精,耳呜,元气衰弱,正气不足,卫外功能衰弱,极易感受外邪侵袭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