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377-62183269
0377-62189120
祖国医学虽无“过敏性紫癜”一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基本上属于:“血证”、 “斑疹”范畴。斑为点大成片,色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称之,在《丹溪心法》中有明确的定义:“斑者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是由热极沸腾,血热壅盛,溢于皮肤而成。疹多由风热郁滞,内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所致,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丹溪心法》中谓:“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即收,收则又出是也”。本病的皮肤表现,初诊时皮疹较小,且高出皮肤表面而触之碍手,近乎于“疹”,尔后逐渐变成大而平坦的“斑”,具有“疹”和“斑”的双 重特点。本病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兼有呕血、便血及尿血等出血征象,故又隶属于“血证”范畴。本病又于“葡葡疫”、“肌衄”。相拟。《外科正宗》中去:“葡 萄疫,其患者多见于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身头面”。《张氏医通》中有:“血从毛孔出者为肌衄”。本病常发病突然,半数以上患者在病前或发病初期有不同程度的肢热、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类似阳斑,而像《丹溪心法》中所描述的“阴证发斑,亦出 胸背,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的阴证罕见。
本病的发生与外感风热、饮食失节、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其病机为风热毒邪侵淫媵理,深入营血,燔灼营阴:或索体阴虚血分伏热,又复感风热,风热与血热相 搏,壅盛成毒,致使脉络受损,血溢脉外。正中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所云:“热极沸腾发为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离经之即为瘀血,本病常伴有腹痛、关节及软组织肿痛,表明本病有瘀血因素存在,尤其是反复发作者更显突出,正如《血证论》中所 云:“凡物有根者,逢时必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故反复发者,其中多伏瘀血”。血虚则脉络失养,气虚则统摄无权,故出血。另外,饮食不洁导致虫积易发生本病,《诸病源候论》中有:“斑毒之病,是热气之胃”。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特异体质的患者食入异体蛋白后会导致本病发生的观点相一致。
本病以实证者居多,虚症者少。风热毒邪是常见的病因,并且可使本病病情加重或导致疾病复发,因此风热毒邪在本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初多 为热伤血脉;瘀血阻络为多;经久不愈常耗气伤血。则见气虚血亏之见证。病邪深入到脏腑者病程较长。其辨证要点为:①以皮肤色变审病因:发病急骤,紫癜出没迅速,色红或红紫,或兼见皮肤瘙瘁起风团,多为风热外袭,色紫或紫暗,多为瘀血阻络,血不归经;病情迁延,紫癜色淡,时 隐时现,散在稀疏,多为气虚血亏,气不摄血,血不归经所致。②以伴随症状求病性:兼见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为外感风热;兼五心烦热,尿血,舌红少 苔,脉细数者,为素体阴虚复感风热;兼皮肤粗糙,眼睑青黯,白晴布紫包血丝,咽干不欲饮,舌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离经之血不能速散不归经所致:兼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蛋白尿,舌淡薄白,脉细弱者,为气不摄血而成;伴腹痛者多为瘀血阻碍气机;伴关节肿痛者为血瘀夹湿。
本病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清热解毒祛风法是针对本病病因的基本治法,应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的始终,体现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法则,然后根据病理机制再分为热伤 血脉、瘀血阻络及气虚血亏辨证治疗。关于本病治疗的古代有关文献。论述有:“衄血,凉血、行血为主”《丹溪心法》。“易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行经 络,不止则止”,“且既有瘀血之证,医者按证治之”《血证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