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2017-11-09 17:05:38   来源:   评论:0 点击: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发病率甚高,无论城市或乡村几乎遍及地球。儿童、成年或老年均可发生。据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最近据WHO报告指出,第三世界有半数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而患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妇女中(特别是孕妇)发生串可能要比男人大10倍。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在四亿六千四百万育龄妇女中(15-59)约有两亿三千多万妇女发病,其中印度可能成为世界上贫血患者最多的国家(孕妇约占60%-80%).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首先是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12.可见发病如此之广,妇女患病数字如此之大,十分惊人,值得重视.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己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常有铁摄入不足及需铁量增加,铁的吸收不良,铁损失过多,游离铁丢失增加及原因不明的缺铁等.临床上常分三期:①贮铁减少期.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③缺铁性贫血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临床特征有:①发病缓慢,一般经历三个过程,首先体内贮存铁下降,继之彭响到含铁酶,鼓后使血红蛋h合成减少。②通过病因调查,一般约80%的病例可追及缺铁原因。③除一般贫血症状外,严重而长期患者可有一些特殊表现,如眼部病变,脑部水肿,口腔炎,反甲征及吞咽困难综合征等。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祖国医学“萎黄”、“黄胖”、“虚损”、“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山饮食失调,脾胃虚弱,长期失血,劳累过度,妊娠失养等所致,终至气少血衰,出现气血亏虚之象。病位重在中焦脾胃。“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牌为后天之本,胃乃水谷之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不受纳腐熟,脾不能运化吸收,导致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本病.

由于阴虚血热或脾不统血而致崩漏长期不愈,经常反复吐血,便血,咯血,鼻衄等慢性失血症,均可导致血少气衰,出现贫血。
  
肾虚精不化血,,一为先天禀赋不足,肾脏素虚,一为后天失养,即由于其他脏腑病变,不能将其精血,输送至肾而藏之。另外因房劳过度或烦劳过度,也损及肾脏,肾为骨,生髓,藏精,血为精所化. 故肾脏虚衰,则精不能化血,而致血虚。肾虚不能主水,则见浮肿甚则有腹水,男子阳萎,妇女月经闭停等脾肾两虚的证候.

虫积如钩虫侵入人体,引起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而见腹胀,便澹,恶心呕吐,异嗜癖等症状,或虫栖肠中,大量吸收人体精微,导致气血虚弱,且由于牌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故见气血亏虚之象。

    有关本病古代文献论述甚多,《医学正传》载针砂丸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等证,针砂炒红醉淬八两,香附子童便制,苍术各四两,神曲炒,茵陈姜汁炒,麦芽炒各一两,芍药,当归,生地黄,川芍1青皮各一两半,三棱,蓬术并醉煮,陈皮各一两,桅子妙,姜黄,升麻,干漆炒各五钱,右为末,醉糊和丸,梧子大,姜汤下六、七十丸。《丹溪心法》:“疸……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大温中丸治黄胖,香附,针砂,苦参,芍药,厚朴,山植,苍术,白术,陈皮,获荃,青皮,廿草。小温丸治黄胖,宜草野贫贱人服,盖其饮食之积,但补阴燥湿而已,针砂,糯米,明戴思恭《证治要决》曰:“诸失血后,多令面黄,盖血为荣,面色红润者,血荣之也,血去则面见黄色,譬之草木,春夏叶绿,遇秋叶黄,润与燥之别也,宜养荣汤,积归汤,全大补汤,妨食者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各一钱,或异功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黄者,但黄不及耳目。”

本病的治疗应以补虚为主,健脾益气补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病久可损及肾脏,温补脾肾,益气养血是其治疗大法。

治疗①,气虚:益气健脾.②心脾两虚:益气补血:养心安神3.脾肾阳虚织法:温补脾肾。4.虫积:杀虫消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